在美国的故事——旅美印象记
在美国的故事
——旅美印象记
“老王,讲讲在美国的故事吧。”老夏在视频中这样说。
我和老夏既是同乡,又是同事。记得,50年代,那是抗美援朝时期,在同一所学校读书,一同有老师带领,去大街游行。喊着口号:“打倒美帝国主义!”唱着歌:“美帝国主义,万恶滔天,它临到死亡的边缘……”,对美帝国主义恨之入骨。谁能想到,到了21世纪,却去了美国,而且去了两次,印象却不是小时那样,而是你想不到的一个地方了。
好!就讲讲亲身经历的故事吧。
一,没有汽车寸步难行
我的小女儿在美国多年了。09年4月的一天,她来电话说:“爸爸,来美国玩玩吧。我想你们了。”本不想去,从小就对它没有好印象,它是战争贩子,是头号敌人,去那儿还有好吗?可是,出于对女儿的疼爱,关心,还是去一趟吧。老伴说:“咱可以帮帮她,给她买菜,做饭,洗衣服。她和孩子,也怪孤单的。”好吧。就这样定了。
09年五月初,我们乘坐飞机,用了13小时零3分,到了美国的纽瓦克,女儿开车用了3小时接到了她的家。
下车一看,是一座小别墅,两层的小楼,门前是绿色的草坪,草坪前面是大街。站在门前,往四周一看,大街两旁是绿绿的草坪,草坪后面是一座座别墅。特别是草坪,绿绿的一片,给人耳目一新。
天空蓝蓝的,没有半点灰尘,空气清新的,觉得痛快。
“家中的事你就别管了。我们给你负责。”我们说。
女儿笑而不答。
“蔬菜市场在哪儿?我们管买菜、做饭。”
女儿还是笑笑不答。
“洗衣服我们管。”
“你们管不了。”女儿笑笑说。“这儿没有卖菜的,买菜要开车去超市,至少半个小时。”
“我骑自行车去不可以吗?”
“不行,这里的自行车都是练身器械,超市门前,没有停放的地方;没有后衣架,不能放东西。”
“洗衣,有洗衣机。”可大了。
“做饭可以。”冰箱可大了。能放一周吃的蔬菜。
“周围有卖油条,烧饼一些零食的吗?”
“这儿和国内不一样。卖吃的一份也没有。没有小摊小贩。你们就在家猫着吧。周六周日,我开车带你们出去游玩。”
也只好听女儿的安排了。
看来我们帮不了大忙,只能做做饭了。
在美国没有汽车是寸步难行啊。要想吃中国饭可难了。
二,“首先要学会‘哈喽’”
一进家门,小外甥就跑过来,搂着我的脖子,喊着:“姥爷好,老爷好!……”我们高兴地搂着他。
他领我们到他的卧室里,趴在床上,凑到我的耳朵上悄悄的说:“姥爷,你们出去,可要小心呀!”
“小心什么呀?”我问。我吓了一跳,心想,还会出事吗?
“人家和你打招呼,你可要回话啊,不然,人家说你不懂礼貌。”
啊!我恍然大悟。
“怎么回话?我们不会外语。”
“人家一举手,哈喽,你也举举手,哈喽。”
下午,睡醒了,我和老伴去大街上走走,看看美国的大街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。
刚走出几步,路边停了一辆黑色小轿车,车窗里探出一个小脑袋,黄头发,蓝眼睛,白白的皮肤,大约四五岁的样子,怪可爱的。他天真地看着我们,摆着小手,喊道:“哈喽,哈喽!”
我们只好回答道:“哈喽!”亏着小外甥教会我们这一句。
我们已经走出很远了,那个小孩,还探着脑袋,不停地向我们摆手:“哈喽,哈喽……”我们只好边走边回头的回答:“哈喽!哈喽!”
多可爱的小朋友啊!才四五岁的孩子就会打招呼,懂礼貌。
大街两旁都是两层高的别墅,别墅前面,有的放着白色的圆桌圆椅,有的在圆桌上摆着花瓶,和绿色草坪相映衬,越发的显得清新美丽。
“哈喽!”那圆桌旁边坐着三四位青年男女,其中一位面带微笑地举手,向我们打招呼。
“哈喽!”我们摆着手含笑回答。
两个细节深深地印在脑海里。小外甥说得一点不错。
清晨起来,我们去散步。走在大街上,后面来了一辆汽车,我们立刻躲在路旁,汽车到我们面前了,开得很慢了,司机透过车窗,向我摆摆手,微微一笑。后来,每过一辆车,司机都是摆摆手,看来都是这样啊!
我们来到附近的一所小学的操场,面向东方,迎着刚刚初升的太阳,做起了老年操。做完操,刚想回家,对面来了一位大约四十多岁的男人,向我们摆摆手,“哈喽!”然后微微一笑。我们也“哈喽”回敬一句。我们走了,他却做起了晨操。
第三天早晨,我们又去了操场,正好和那位做操的人走个对面,这是第三次见面了。他一步跨上前,伸出手来,和我们握手;我们,赶快伸出手来回敬。
看来,两个“哈喽”以后,第三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。
周五的下午,女儿开车带我们去买菜。
超市人很多,买好菜,和中国一样,要排队交款。我推着菜车去排队。这时一位买菜的老年人,看样子有八十多岁了,也推着菜车,走在我的前面一点。这位老年人,摆摆手,意思是让我们排在前面,我们也摆摆手,让给老年人。菜市场人多,但秩序不乱。
不仅又想起来美国的前一天晚上,好心的邻居对我们说的话:“如果美国人欺负咱,那就早回来。”“我说:“是啊!”
没想到,美国人原来是这样的啊!
三,可爱的小松鼠
清晨,不是去做操,就是散步。走在大街上,有许多小松鼠,跑来跑去。或者在树上窜上蹿下,跳来跳去。它们不怕人。有时,你站在那儿着看它;它也翘着脑袋,瞪着小眼睛瞅着你。
一次,在一所大学校园里,走在桥头上,在桥的栏杆上,趴着一只小松鼠。我们伸手就能捉着她。可是,它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。我的女儿立刻拿出照相机,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。
在我女儿的后花园里,草坪上,时常有小灰兔跑来蹦去,我们走到它的面前,几乎能摸到它,真好像家养的一样。
一场大雨过后,我们去操场散步。一群大雁,拍打着翅膀,落在了草坪上。啊,多少年了,没看到这样的大雁了。记得上世纪,50年代初,在农村的田野里,看到过它们;没想到时过半个世纪,在这里又看到这种景象了,不仅感慨万千。
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啊!
四,蓝蓝的天上白云飘
“蓝蓝的天上白云飘,白云下面马儿跑……”
这是我们熟悉的歌,也是最爱唱的歌。歌唱蓝天,歌唱白云 ,歌唱我们美好的祖国,歌唱美丽的大自然。
后来,我们的工业发展了,经济搞上去了,可是,天空却不蓝了,经常出现雾霾。“蓝天、白云”就成了我们改造环境追求的目标了。
一个周日,我们去朋友家做客。在美国做客和国内大不相同。在国内,我们可以去饭店;在美国,却很难找到中国饭店。参加做客的人,都要带去一两个中国菜,这样四五户就凑成八九个菜了。看起来也很丰盛。
大家见面自然熟,说说笑笑,无拘无束。一个重庆的朋友说: “你
们听说过这样一副对联吗?
在美国,好山好水,好寂寞;
在国内,好吃好喝,好龌龊。”
我立刻理解了。确实是这样啊。
美国的环境优美,但人很少 走在大街上,很少碰到人。
美国人都爱护环境。一天,我乘车去游玩。有一口痰吐在了 卫生纸上了。我打开车窗,扔了出去。女儿立刻说:“爸爸,请不要随便往外扔东西,人家看到,会批评的。”
“好,好,人家会说你不懂礼貌的。”小外甥笑着说。
周日我们去看飞行表演。人很多,出广场时,排着队,一个接一个,慢慢往前移动。我的左侧,一位四十多岁的人,推着小车,车上坐着三四岁娃娃。在他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塑料的饮水空瓶子,他立刻捡了起来,放在自己的小车上,看到垃圾桶扔了进去。我再看看地面上,干干净净,这么多的人 ,没有垃圾,没有纸片,难能可贵啊!
那天去华盛顿游玩。正赶上有游行队伍,他们手里拿着传单,呼着口号,还有的站在台阶上,哇啦哇啦的演讲。据说这游行的人在要求增加工资。当我们坐在路旁 的椅子上休息时,发现垃圾桶旁边,摆放着一摞摞的传单。大街上却没有一张,游行的人没有乱扔纸片的。再看看,也没有清洁工。人虽多,但大街很干净。
我想,这样的活动如果在国内,那又会 怎样呢?
这里的人们爱护环境,不随便扔垃圾,已经成了习惯。这就是这里人们的素质吧。
五“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”
在这里,看不到窗户上的防护网,似乎人们不怕丢失东西。
据说,他们看到中国的住房,窗户大多按着防护网,有的人管这叫“蝈蝈笼子”。在美国是没有“蝈蝈笼子”的。
一天上午,我们出门走走,刚到门口,不知是谁放在门口前一个大箱子。看图像,箱子里面是一台电脑。别动,看是谁的?
下午,5点多钟,女儿回来了。我问:“是谁放在咱门口一台电脑啊?”女儿笑着说:“这是我买的,邮局给送来的。”
“放在这里,也不怕被别人搬走吗?”我说。
“不会的,在这里都是这样,你买的东西,邮局给送来,就放在你的门口。不会丢的。上午,邮局的人已经给我打了电话,告诉我了。”
在中国是不敢这样做的。
这时我才注意到,大街两旁,小别墅的门前,放着一些家庭常用的东西。如自行车,打草机,桌椅板凳等等。没有怕丢失的,也没有听说过有人丢失。
在小说中,看到过“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”的描写,觉得那是理想的社会;没想到,在这儿竟是现实了。
六,周日聚会
女儿的朋友很多。
在美国,中国人看到中国人,格外亲热,不管你是那个省的。
听说我们来了,女儿的朋友说见见面,来个周日聚会。
聚会是在树林里的草坪上。树林里,有许多木制的桌椅。自己带着烤箱,木炭,和已经准备好的排骨,鸡腿,黄瓜、西红柿等等。
约定好时间。各自开车,准时到达。
见面熟。坐在木椅上,互相聊天。在这些朋友中,有重庆的,浙江台州的,黑龙江的,苏州的,济南的……,十余人。在木桌上,摆满了,各自捎来的饭菜。
黑龙江的问我说:“每天你都干什么?”
“给女儿收拾房间,打扫卫生。整理院子。草坪草高了,打打草。”我说。
“你干什么?”我反问。
“钓鱼。”他说:“河里的鱼可多了。每天都能钓四五斤。吃不了啊。有一次,我钓到一条10多斤的大鱼,送给邻居们去吃,他们都不要。”
“为什么?”
他又说:“美国人不吃河里钓上来的鱼。他们吃鱼,都是到商场里去 买。”
那位济南的老乡说:“是啊,水果,在树上长的,不吃。也是到商场里去买。”
她拉着我们说:“跟我走,到那边去吃桑葚,可甜了。”
来到桑树林,啊,真了不得。树下的草坪上,掉满了黑色的桑葚,都熟透了。草儿的叶子绿绿的,亮亮的,很干净。上面落满了桑葚。我们赶快捡着吃。甜甜的,可口醉人。树上还挂着黑黑的桑葚。
一会儿,我们拽着较矮的树枝,吃树上。吃得蜜口香甜。
这是大自然的赏赐吧!有生以来,还没有这样在树林里美美的吃上一顿呢。
七,美国人的性格
两次去美国,对美国人有所了解了。
一天,走在大街上,看到一位青年妇女,站在高高的架子上,正在给房屋的木板墙刷油漆。啊,真不简单啊,竟然自己搞装修啊!
女儿回来,我问:“今天,我看到一位妇女自己搞装修呢!不会顾装修工吗?”
“美国劳力少,缺人,雇人很贵。所以,这里的人大多都是自己搞装修。”女儿说。
啊!这和国内不一样啊。
女儿有两大爱物:汽车和房子。周日,不是擦汽车,就是整理房间。地板擦得亮亮的;后院的花儿开了,浇浇水;给门前的草坪“理理发”,草坪总是那么整齐好看。
我理解了女儿的心情,知道我应该干些什么了。
我说:“院子周围的木板栅栏旧了,应该刷一刷油漆了。你们这儿有好油漆吗?”
第二天就买来了刷木板的白色油漆。油漆的质量是上好的。
每天女儿上班走后,我们就开始自己的工作:给栅栏刷油漆。
几天下来,院子周围的栅栏白白的了。好看极了。女儿拍手叫好。
大雨来了,我说坏了,雨水准给冲坏了!
女儿说:“没问题。几年都没问题。”事实证明,一个夏天过去了,白白的栅栏没有半点褪色。
在美国没有假冒伪劣。
女儿的仓库里,一层层搭着板子,上面放着什么锤子、锯子等工具和木板、油漆、灯泡之类的东西。你用什么可以上那里去找。自己有打草机,一个月打一次,保持着草坪的整洁、美丽。草坪上有的草死了,及时撒上草种,补好。三五天给草坪喷洒一次水。
“反正是草,还管得这么认真,仔细!”我说。
“不行,人家都管得好,咱管不好,会笑话的。”
看来,这是这里人们的习惯了。
哗哗,哗哗……
瓢泼大雨哗哗地下着,一条条雨线,织成密密的雨幕,天空和大地之间都是水的世界。我们站在二楼的阳台上,看着这瓢泼大雨,觉得美极了!在青岛,很少见到这样的大雨,而雨水又这样清澈,透明。
突然,大雨中,大街上,出现了几个女人。她们不断地从汽车上往下搬东西,虽然雨水哗哗从头上往下流,但她们还说说笑笑的。我急忙说:“快看,快看!这么大的雨,还有人在干活。”
“爸爸,你不知道,美国人,不怕下雨,有时,越下雨越干活。这是美国人的一个特点。”我的女儿说。
啊!这和我们中国人又不一样了。
两次去美国,第一次是09年的5月至10月。觉得在美国的兴致未尽,第二次,在10年的4月至10月,又去了一次。总算对美国人民有所了解了。和我的想象,是大不相同的。
2014年5月7日写于青岛
上一篇: 清平乐(新声韵):恩施四季(白童)
评论[0条]
更多>